期刊论文
[1]李琴.脱“贫”未解“心困”?——社会质量理论视角下低保对象心理困境研究[J].中国公共政策评论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在“弱有所扶”上持续发力。当前,我国低保制度发挥了“兜底”和“保障”双重功能,但物质救助以外的服务供给体系尚未完全成形,效能较低,尤其无法满足低保对象心理救助需求,脱“贫”未解“心困”问题日益凸显。本文基于社会质量理论,通过对C市低保对象及社区工作人员的深度访谈,从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包容、社会凝聚和社会赋权等四个维度构建低保对象心理困境生成机制,进而提出“弱从心扶”心理困境救助路径,着力推动建立高质量社会救助体系,以切实提升低保对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于水,区小兰.中国民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J].统计与决策
文章基于社会质量理论视角,构建包含社会性保障、经济性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社会赋权维度的民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2016—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民生发展水平,并运用Markov转移概率矩阵探讨民生发展水平的演进规律。研究表明:从整体来看,各省份的民生发展水平不高;除东部地区外,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民生发展水平均不高,而且各省份的民生发展水平缺乏稳定性,呈波动态势;较多省份属于低、极低质量民生发展水平,区域内部民生发展水平呈“分离”现象,东部地区的民生发展水平始终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各省份的民生发展水平有升级或降级的可能;民生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呈“中心—外围—边缘”的圈层扩散分布格局,在空间格局上呈抱团状、零星状结构。
[3]张平,商晨阳.提升社区居民获得感:驱动机制与策略选择.学术交流[J].
社区居民获得感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程度的关键衡量指标,也映射着社区治理的健全水平和实际效果。基于社会质量理论和开放式问卷访谈调查数据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社区居民获得感的驱动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社区管理服务(0.412)、基础设施及环境(0.265)、邻里关系(0.239)、社区党建引领(0.177)、群众参与(0.134)。因此,应当着力优化社区管理服务工作,改善社区基础设施及环境,创新邻里关系建设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拓展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
[4]John Knight; Ramani Gunatilaka.The Quality of Society and Happiness: Fairness, Trust, and Community in China[J].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Volume 25 , Issue 7 . 2024. PP 92-92
亚当·斯密认为,"道德情感" - -社会的规范、习俗和惯例- -提供了一种好处,既提高了经济效率,也改善了福祉。三种重要的道德情感是公平感知、信任人的意愿和共同体意识。我们分析了中国家庭收入调查( CHIP )的代表性国家社会经济调查,其中包含了用于为每个受访者创造幸福、公平、信任和社区得分的信息。检验了三个主要假设:较高的报告公平、较高的报告信任和更大的社区感都会提高幸福感。为每个假设找到了证据,也为相关问题找到了证据,试图确定关联是否具有因果性;得到了一些支持。这些证据通常与更广泛的论点一致,即非正式的社会契约约束了反社会行为,并以经济学家很少研究的方式改善了福祉。
[5]余华林,梁景和.社会质量:深化改革开放史研究的新维度[J].史学理论研究 .?2024 (03)
研究改革开放史是历史学的一项重要工作。考量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质量是一个独特的研究维度,这是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发展的特点和人们的价值追求决定的。社会质量是指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领域具体事象的发展状态及被人们认可的程度。以社会质量为切入点研究改革开放史可以从另一个视角观察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观察社会存在的问题,感受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以及不足感和困惑感,从中获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6]柳建坤,曾煌烽.社会高质量发展可以缓解青年劳动者失业焦虑吗?——来自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证据[J].当代青年研究 . 2024 (03)
促进青年高质量就业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客观层面的青年失业状况,较少讨论主观层面的失业焦虑问题。文章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考察了青年劳动者失业焦虑的变化趋势,进而从社会质量视角探究治理失业焦虑问题的机制。研究发现如下:(1)与新冠疫情爆发前相比,青年劳动者在新冠疫情爆发后出现了更加强烈的失业焦虑情绪;(2)高质量社会可以通过降低青年劳动者的生活压力来缓解失业焦虑情绪;(3)高质量社会对抵御外部风险能力弱的青年劳动者的失业焦虑具有更强的抑制效应。建议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政府在基层社会中的治理效能,增强青年劳动者应对失业风险的能力,缓解其失业焦虑情绪。
[7]杨楠.社会质量对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与预测——基于CSS 2021数据实证研究[J].统计与管理
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获得幸福感的背景下,本文利用CSS 2021年数据研究社会质量对幸福感影响因素与预测分析。首先,构建有序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和中介机制探讨;其次,利用对幸福感具有显著性影响的特征变量来构建随机森林模型,获取重要性特征排名并进行预测;最后,根据重要性特征排名提出提升幸福感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质量中社会信任、社会安全、社会宽容和社会保障能够显著提升幸福感并且社会宽容和社会保障发挥了中介作用;预测结果发现感受到不幸福的人群数量下降,并且提升社会保障程度可以增强幸福感。通过研究揭示了幸福感与社会质量下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旨在通过优化社会质量,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8]赵军锋 ,孙玥.社会质量理论视阈下的数字乡村治理:实践逻辑与优化路径[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数字乡村治理是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注入了强大动能。为了进一步推动数字乡村的高质量发展,以社会质量理论为分析框架,从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以及社会赋权四个维度深入探讨数字乡村治理的实践逻辑,发现数字乡村治理实践中存在着社会经济保障不足、社会凝聚度不高、社会包容性缺乏以及数字赋权实现遇阻的现实限度。基于此,数字乡村治理需要不断加强社会经济保障、增强社会信任、构建包容性社会并弥合数字鸿沟、推动社会赋权增能,以最终实现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治理目标。
[9]陈树志.社会质量对我国城市青年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基于CSS2021数据的实证分析[J].广东青年研究
幸福感是衡量社会发展能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指标。本文利用CSS2021数据,基于OLS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方法,研究了社会质量对我国城市青年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城市青年幸福感存在着性别差异、户籍差异。社会质量因素对城市青年幸福感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社会凝聚维度变量对城市青年幸福感影响最大。社会质量各维度变量对“80后”和“90后”城市青年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存在一定差异,“90后”的社会赋权需求对其幸福感有更强影响,而“80后”的社会经济保障需求对其幸福感有更强影响。为切实提升青年幸福感,建议各地以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为契机,统筹抓好社会建设各项工作,持续提升社会凝聚力和社会宽容度,不断提升青年社会经济保障水平和社会赋权能力,实现青年和城市“双向奔赴”的高质量发展。
[10]柳建坤.贫困治理过程中农村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逻辑——基于政府质量视角的分析[J].创新
国家主导的贫困治理实践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因素。作为减贫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基层政府的质量对于贫困治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并实现减贫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依托社会质量理论,通过分析“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四期(2015年、2017年、2019年和2021年)数据探索农村社会质量的变化轨迹,并从政府质量视角对这一变化的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农村社会整体质量显著提高,社会经济保障水平、社会融合水平、社会凝聚水平和社会赋能水平均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基层政府的整体质量显著提升,具体表现为政府能力、政府廉洁、政府公正和政府可信四个指标的积极变化。进一步分析发现,基层政府质量提升对农村社会质量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表明政府质量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支撑作用,这为国家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及扎实推动城乡共同富裕提供了经验参考。
[11]王春艳.社会质量视角下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3 (06)
城乡融合是推动我国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其核心要义不仅是高效率高速度的经济发展,也是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城乡均衡、良性发展。城乡融合通过产业融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升社会经济保障水平;构建有利于城乡融合的制度环境,使城乡由二元走向一体,降低社会排斥,提升社会包容度;塑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社会、地理空间格局,提升城乡居民的社会认同和社会信任,增强社会凝聚力;加强服务融合,拓宽城乡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和方式,实现增能赋权。从根本上讲,城乡融合是社会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提升社会质量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标志。
[12]黄海燕.基于社会质量视角构建共同富裕指标体系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 . 2023 ,43 (10)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其中涉及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鲜明的特色。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有助于对共同富裕阶段性进展和目标进行科学衡量。作为社会发展研究的新范式,社会质量研究致力于通过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社会赋权等条件性因素描绘社会整体品格,在保障和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价值追求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整体主张上,与共同富裕具有共通性。以社会质量视角构建共同富裕指标体系,既需要遵循全面性和比较性、发展性和综合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原则,也需要根据共同富裕的内涵和特征,将社会质量研究融入共同富裕理论和指标体系建设,切实反映共同富裕建设进展、成效和特色。
[13]柳建坤,何晓斌.农村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政府信任效应: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贵州社会科学 . 2023 (09)
政府所实施的公共政策是增进公众对政府信任的关键因素,但现有研究较少关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农村社会变迁对政府信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考察农村社会质量变化对政府信任的影响以及政府质量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农村居民对中央政府和基层政府的信任水平显著提升;(2)农村社会质量的提升对农村居民信任中央政府和基层政府具有激励作用;(3)基层政府质量提升可以强化社会质量对农村居民的政府信任的正向影响。因此,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着力提升农村社会质量和基层政府质量,这有助于增强基层治理体系的稳定性,从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共同富裕。
[14]成伯清.效率、公平与结构——社会学视野中的共同富裕[J].南京社会科学 .?2023 (07)
共同富裕的目标攸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同富裕唯有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方有可能。共同富裕不能仅仅是发展之后重新分配的问题,更应是发展的方式,贯彻于发展的过程。通往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高质量发展,与社会质量的提升密不可分。强劲的经济发展,要以合理而有活力的社会结构为基础,同时,社会资本的开发也可创造价值,增进社会团结。当今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最大的结构性特征,不同于一般所谓“政府-企业-社会”的三分框架,而是存在着理念和组织的系统性引领。这种引领,为迈向共同富裕所亟需的机会扩展、能力提升和结构调节提供了可能。
[15]杨金龙.我国低收入群体获得感的提升机制——基于社会质量视角的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3 ,63 (04)
让低收入群体拥有更多获得感是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征程中的重要时代命题。基于社会质量理论,探讨中国社会质量建设对低收入群体获得感建构机制问题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研究发现:高质量的社会建设是低收入群体获得感的重要来源。在经济社会保障维度,医疗、养老、住房等服务保障对低收入群体获得感均起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从社会凝聚和社会包容两个维度看,社会交往互动、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宽容度的提升能够较大幅度地增进低收入群体获得感,而社会歧视尤其是家庭背景歧视则严重损害了低收入群体的获得体验;社会赋权维度中,平等发展机会对低收入群体获得感的促进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在加快建构平衡充分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强化基本社会规范,不仅要重视分配结果的公平,还要保证获得过程的机会平等,使低收入群体充分体验到通过努力拼搏可以实现自身的向上社会流动,从而促进其获得感的不断提升。
[16]沈费伟,崔钰.数字乡村治理何以提升社会质量——基于社会质量理论的阐述[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3 (03)
数字乡村治理是新时代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策略选择,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城乡数字鸿沟、社会参与度低、数据融合性差等社会质量不高的问题。以社会质量理论为分析框架,在理清数字乡村和社会质量理论多维契合性的基础上,试图构建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当前,数字乡村治理提升社会质量遵循着增加农民收入、美化乡村环境、营造乡风文明、维护乡村秩序的实践逻辑,凸显了坚持村民主体、倡导需求导向、保障共同参与、实现权责对等的优势特点。然而,由于数字技术和乡村治理的融合是一个漫长发展的过程,现阶段数字乡村治理还存在着社会经济保障不足、政府绩效导向、短期碎片创新和传统乡村管理排他性的现实困境。基于此,未来数字乡村治理需不断推动社会经济保障、增强社会凝聚信任、构建社会包容机制、完善社会主体赋权,最终实现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17]马京莎.新时代十年共同富裕的监测与特征(2012—2021)——基于社会质量的视角[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3 (03)
本研究基于社会质量的视角,构建了共同富裕监测指标体系,测度了新时代十年我国共同富裕的发展水平。总体而言,我国共同富裕水平逐年提升,发展增速整体高于经济增速;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年递增,经济运行态势总体向好;公共服务能力持续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但环境改善成效还不稳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富足,社会和谐水平整体增进;共享发展成果的表现亮眼,三大差距持续缩小。
[18]孟丽,倪良新.社会质量理论视角下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以“马郢计划”为例[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3 ,17 (01)
志愿服务组织属于公共服务类社会组织。志愿者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人力资源。志愿服务参与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形式。安徽省长丰县马郢社区提供了政府引入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成功案例,其成功经验可以从社会质量理论框架中得到解释。本文从社会质量理论的4个条件性因素维度,对“马郢计划”进行评估分析,探索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制度路径、理念路径、治理路径和技术路径。
[19]柳建坤,张云亮.共同富裕视角下社会质量对农村居民主观福利的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3 (04)
中国不断缩小城乡居民主观福利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基于社会质量理论,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多期数据,考察农村脱贫攻坚阶段农村居民主观福利变化的机制。研究发现,随着中国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城乡居民的主观福利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地区的社会质量和政府质量始终高于城镇地区;同时,社会质量的改善是农村居民主观福利提升的原因,政府质量的提升可以强化社会质量对农村居民主观福利的正向影响。中国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仅要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还应着力提升基层政府质量,进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20]车峰,周雅琳.社会质量视域下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能力研究——基于19个社区的定性比较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3 (01)
提升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能力,不仅是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借助社会质量的分析框架,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CA),能够识别出“缺乏社会包容”和“缺乏社会凝聚”两个风险因素。以北京、南京、义乌、宁波、成都和西宁6个城市的19个多民族社区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能力的条件组合展开探讨,发现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能力提升存在“以居民参与为依托的包容型社区”“以民生保障和社区认同为依托的包容型社区”“以民生保障为依托的参与型社区”三条实践路径,营造共生共乐的社区氛围、培育共享共有的社区文化、推进共商共议的社区参与和提供优质高效的社区服务,是城市多民族社区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必由之路。
[21]任莉颖.中等收入群体与中等社会地位认同——基于社会质量理论的探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36 (04)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我国21世纪以来的一项重要国策。针对我国居民社会地位认同普遍下偏的情形,提升中等收入者的社会地位认同不容忽视。本文应用社会质量理论的分析框架,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7年调查数据,通过对四个构成性因素——个人安全、社会认可、社会响应和个人能力的测量和分析,验证了这些因素对于提升社会地位认同具有积极作用,特别是个人安全和个人能力所起的作用较为显著和稳定。因而本文建议从社会经济保障和社会赋能两个条件性因素入手,加强中等收入群体对中等社会地位的认同。
[22]Valeriy Heyets;?Viktoriia Blyzniuk;?Olena Nykyforuk.The Recovery of Ukraine: Social Quality in the Postwar Societal Space[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Quality.?Volume 12 , Issue 1?. 2022. PP 1-28?国际期刊
由于俄罗斯政府及其军事和金融机构的不断侵略,乌克兰目前面临着巨大的人道主义挑战。本文讨论了这一侵略的社会影响的重要方面。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经济和金融领域以及人类潜力的恢复上。强调乌克兰在战争结束后实施基于社会质量的管理方法的权宜之计。这将有助于政治家和公民在社会经济安全、社会凝聚力、社会包容和有保障的社会机会的基础上,重新思考和重建乌克兰社会,这些社会价值根植于平等和团结、社会正义、人的尊严和生态平衡。我们认为,将适应本国国情的社会质量概念引入战后乌克兰的公共行政体系,有助于重新思考"社会契约",从而逐步在两个优先事项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同时加大努力,系统性地消除外部侵略威胁,并在可持续、包容性发展的原则下加速恢复国家社会经济空间。
[23]黄永亮,张宾.现代化视域下的农村社会质量研究:现状及意义[J].现代经济探讨 .?2022 (05)
以中国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农村为研究对象,对社会质量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进行阐述和扩展,利用CSS2017调查数据对中国农村地区的社会质量、社会质量的内部(城乡之间)差异以及中国农村社会质量的空间相关性做量化分析。通过对农村社会质量现状和城乡社会质量比较分析发现,农村社会质量在整体上弱于城市社会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质量这一概念的现代化属性有关;农村地区居民在社会底线保障对社会质量评价的影响效应上要高于城市地区。社会质量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除在于讨论个体与社会关系及社会整体运行状况外,同时也是一种城乡社会现代化的综合评估方式,在这一分析过程中既可以看到城乡在社会现代化发展程度上的差异,也可看到传统乡村社会中所具有的现代性基础。
[24]卢小君.社会质量视角下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 2022 (02)
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以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为核心的社会质量理论与就近城镇化的价值追求高度契合,为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提供了理论范式和路径选择。利用调研数据,从社会质量的四个条件性因素审视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质量发现,问题集中体现为就近城镇化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不足,社会信任和价值观认同不高,权利、待遇、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比较明显,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缺乏等。高质量的就近城镇化应该以实现同城同待遇的社会经济保障为基础,以增强社会信任和社会价值观建设为重点,以建构包容性社会政策为导向,以实现赋权增能为最终目标,进而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完全市民化。
[25]沈费伟,曹子薇.社会质量视角下数字政府发展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电子政务 .?2022 (07)
我国数字政府建设经历了由前期重视政府质量到后期开始关注社会质量的转型发展,其运行逻辑体现为在社会经济保障上以供给优质服务为宗旨,在社会凝聚上以促进集约共享为原则,在社会信任上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导向,在社会赋权上以实现公民权益为目标,并实现了政务沟通方式、政务协同方式、移动办公方式和应用建设方式的创新。尽管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但距离高质量发展还存在政府治理理念不完善、政务信息共享难度大、业务数据安全隐患高、多元主体参与程度低等诸多现实困境,导致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政府社会质量水平不高。基于此,未来需要优化政府治理理念、扩大政务信息共享范围、健全业务数据安全机制、拓宽多元主体参与渠道,最终促进数字政府实现高质量发展。
[26]夏延芳,王国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基于社会质量理论的探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2 ,43 (04)
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必须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社会质量理论与后脱贫攻坚时代的乡村振兴存在多维契合,并为诠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视角,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实践方向应是乡村社会质量整体水平的提升,可通过提升乡村社会经济保障水平,构建增强乡村社会凝聚导向的政策支持体系,营造促进乡村社会融合的政策环境,探索乡村居民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方式以实现乡村社会赋权,改善乡村社会质量,逐步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27]张秀娟,胡建国.获得感何以可能——基于“社会质量”分析视角的探讨[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 2022 (06)
获得感现有研究主要基于物质生活条件改善的“生活质量”视角,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社会质量”分析视角,利用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社会质量4个维度的指标对提高人们的获得感均有显著作用。研究表明,从“生活质量”转向“社会质量”可以超越物质需求满足的局限,以社会进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有助于普遍提高人们的获得感。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下,这种转向对于提高公众从发展中获益的程度和实践共同富裕更具有理论与现实价值。
[28]Che Feng; Zhou Yalin; Liu Yipeng.Social Quality, Knowledge Hiding, and Community Capacity: A Study on Multi-Ethnic Communities in Chinese Citie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Volume 144
Community capacity and knowledge hiding are important for community governance and ethnic unity in multi-ethnic communities. However, existing research is fragmented about what influences community capacity and knowledge hiding. Using social quality theory as a systematic analysis framework, we propose that social quality influences knowledge hiding and community capacity in different ways. We study 19 multi-ethnic communities in China to empirically examine social quality and its impact on community capacity and knowledge hiding, using a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QCA) method.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socio-economic security, social inclusion, social cohesion, and social empowerment are complementary; their various combinations can promote community capacity and reduce knowledge hiding. Social inclusion and social cohesion are the primary factors in improving community capacity, while the former is the principal factor in reducing knowledge hiding. Furthermore, different types of communities enhance community capacity and reduce knowledge hiding through different paths.
[29]高凯,姜茂敏.社会质量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 2021 ,41 (17)
目的从不同维度了解上海市老年人的健康状态,探讨社会质量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对上海市对6个区4 286名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调查,并通过分层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社会质量对老年人各维度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上海市老年人总体健康得分为(10.85±2.15)分,高于中间值9分(总分为15分)。各维度的健康得分依次为社会适应(3.90±0.93)分>心理健康(3.74±0.93)分>身体健康(3.20±1.07)分,多元回归结果发现,社会质量对老年人健康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社会信任、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公平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呈正相关,社会信任、社会经济保障与老年人身体健康呈正向预测。结论上海市老年人各维度健康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相关部门应加强老年人健康意识、强化社会信任程度、提高社会经济保障,促进社会公平为老年人创造更为健康的生活环境。
[30]董海军,杨静.社会质量对青年社会公平感的影响[J].青年研究 . 2021 (04)
基于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数据,分析社会质量对青年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并对这种影响在不同学历层次青年中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社会质量的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三个维度对青年的社会公平感有显著影响,社会赋权维度的影响不显著。社会凝聚和社会包容维度对不同学历层次青年的社会公平感均有显著影响,而社会经济保障维度中基本经济保障仅对低学历青年的社会公平感有影响,社会赋权维度则仅对高学历青年的社会公平感有影响。建设高质量社会,提升青年社会公平感,着力点在于夯实青年的社会经济保障,通过增强社会凝聚力满足青年的心理需求,提升社会的包容度,积极赋权青年进行社会参与。
[31]徐延辉、李志滨.社会质量与城市居民的获得感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1 (04)
获得感是衡量社会发展能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指标。课题组对深圳市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基于该调查数据运用社会质量理论考察了社会发展对城市居民获得感的影响。研究表明,社会质量是影响城市居民获得感的重要因素。社会质量的四个维度即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均对居民获得感有促进作用,其中社会经济保障的影响最大。因此,要提升城市居民的获得感,需要继续推进我国社会质量建设,尤其要加强社会经济保障制度建设,提升社会凝聚力。
[32]黄永亮, 崔岩.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社会质量比较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 . 2021 (05)
社会现代化的实现过程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也是城乡社会实现均衡发展的过程。当前我国城乡社会发展差距较大,城乡居民也有着不同的社会需求。如何缩小城乡差距、满足城乡居民差异化的社会需求是当前社会关注的重点。本文使用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9)的数据,对我国城乡居民的社会质量评价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1)农村居民对社会整体发展质量的评价低于城市居民;(2)城乡居民评价社会发展质量好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并且社会质量各维度在城乡居民社会质量评价的影响效应上也存在差异,社会经济保障维度中的底线保障对农村居民社会质量评价的影响效应要强于城市居民。
[33]范逢春?谭淋丹 张天.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基于质量视角的实证研究[J].江苏人民出版社
本书通过构建由13个具体指标组成的县域社会治理质量测度指标体系,基于2008-2018年的面板数据,对抽样所得50个县域社会治理质量进行评价,发现我国县域社会治理质量的时空差异特征:从“历时性”看,我国县域社会治理质量状况虽在逐步改善,但整体仍只处于“合格”水平;从“共时性”看,不同区域的县域社会质量差异也较大,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且内部差异愈发扩大。最后基于“政治-经济-社会”三维分析框架提出县域社会治理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34]聂伟,蔡培鹏.让城市对青年发展更友好:社会质量对青年获得感的影响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 2021 (03)
城市青年获得感不仅反映青年群体的获得体验,更是城市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分析了城市社会质量对青年获得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社会质量与青年获得感高度关联。社会经济保障是青年获得感生成的重要物质基础;社会凝聚是青年获得感生成的关系基础;社会包容是青年获得感生成的心理基础;社会赋权是青年获得感生成的权能基础。基于此,提出应全面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让城市对青年发展更友好,切实提升青年的获得感,以促进青年对城市发展更有为。
[35]詹国辉.社会质量理论框架下村庄治理研究——基于赣东北D村的案例探讨[J].宏观质量研究 . 2020 ,8 (06)
村庄治理的有效性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在地化实践。建构乡村治理的社会质量理论框架,刻画乡村社会质量的四维结构要素(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以及社会赋权),可以凸显出乡村治理的有效性。对村庄治理改革创新的个案实证考察发现:有效的村庄治理以政策体系和项目资金型塑出经济社会保障网络;拓展村庄社会网络,广泛提升乡村社会信任度;嵌入生存权、劳动权以及自治权的包容行动,乡村社会包容程度得以递增;赋权于不同差异化主体,亦强调村民的动员能力和个体增能。但乡村社会经济保障的不均衡性、乡村社会认同感的下降、弱势群体的社会排斥现象仍然存在,村庄自组织的内源式治理动力不足,引致了乡村治理质量的实践矛盾。为此,应通过逐步建构以乡村民生保障为重点的经济社会保障体系,强化乡村社会认同感的培育与建设,包容性社会政策有机嵌入乡村治理结构之中,充分挖掘社会主体力量,使得权力有效让渡,最终提升村庄治理质量,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在地化实践"。
[36]徐琴 黄永亮.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感知度与社会质量评价[J].江海学刊 . 2020 (05)
基本公共服务是社会质量理论视域中社会经济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中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政策实践聚焦于以标准化建设推进均等化水平。但就现状而言,中国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及其感知度,依然表现为明显的差异化状态。而这种供给水平的感知差异又进一步影响了城乡居民对当前社会整体发展质量的评价。对2017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7)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城乡居民关于不同类别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感知度有明显差异,并且对社会质量评价产生显著影响;关于养老、医疗和住房保障的供给水平感知度对农村居民社会质量评价有显著的影响效应;而关于就业保障供给水平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感知度,则对城市居民社会质量评价的影响更为显著。
[37]姚烨琳.社会质量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以中国六省会城市为例[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 ,30 (04)
社会质量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研究的全新范式,为系统探讨社会外部环境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研究利用上海、广州、郑州、长春、昆明、兰州六省会城市直辖市的调查数据探究社会质量对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质量的四个条件性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社会经济保障方面,家庭收入和房屋所有权对居民生活满意度有正向影响;社会凝聚方面,亲密信任和机构信任能够提升居民生活满意度;社会包容方面,孤独感会显著降低居民生活满意度;社会赋权方面,社会失范对居民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消极影响。此外,相比于发达地区,家庭收入对欠发达地区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影响更为显著。
[38]韩文甫 刘芬菲.社会质量视角下城镇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改革探讨[J].现代医院管理 . 2020 ,18 (03)
个人账户制度是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的一大创新。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个人账户制度在运行中也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特别是在实施中存在的使用效率低、缺乏互济性、积累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不仅难以适应新时代人们对高质量医疗保障的需要,也影响着对个人账户制度的认同和信任。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适应人们对高质量医疗保障的需要,改革和完善个人账户制度。
[39]易龙飞.社会包容对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基于CSS数据的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 . 2020 (06)
以往学界对于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的研究多从个体生活和经济收入层面进行,而从社会发展层面的探讨则相对较少。基于2015年CSS数据,从六个维度检验了社会包容对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发现,流动人口对于社会信任、社会宽容和社会公平的评价越高,其越有可能获得较高的生活满意度;遭受社会歧视的经历越多,对于社会边缘群体的接纳程度越高,则更有可能降低生活满意度;而他们对于社会冲突水平的感知则与生活满意度并无显著关系。这一研究发现不但为提升流动人口的生活满意度贡献了实证支持,也能够为推进社会包容水平的提升提供现实路径。
[40]龚紫钰, 徐延辉.农民工获得感的概念内涵、测量指标及理论思考[J].兰州学刊 . 2020 (02)
推动农民工获得感研究走向深入发展,需要构建一个具有理论支撑且相对统一的测量指标体系。农民工获得感的评价主体是农民工,评价内容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获得",评价标准是"主观感受",而评价方式则是社会比较。文章从农民工生活实际出发,采用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农民工获得感测量指标体系,将农民工获得感归结为经济生活获得感、公共服务获得感、社会关系获得感、政治参与获得感和价值尊严获得感五个维度,并提出具体的测量指标。最后,文章以社会质量理论为例,探讨农民工获得感研究的可能视角及其实施方式。
[41]陈琳.人的全面发展:提升社会质量的根本途径[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2020 (04)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质量提升的根本目标,又是社会质量提升的根本途径。经济增长不能替代社会质量的提升,而只可能成为社会质量提升的一种手段。社会质量提升的核心标志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尤其是在当代参与社会创造性活动的程度。本文借鉴社会质量理论的最新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结合德鲁克的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社会的思想,论证了当今社会质量提升的根本途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就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42]聂伟 蔡培鹏.影响居民健康的社会质量因素分析[J].重庆社会科学 . 2020 (02)
健康问题本质上是社会问题。社会质量理论是当前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最新理念和范式之一,其理论意涵、测量维度及其政策向度,为综合定量检视国民健康的社会影响因素提供了分析框架和工具。基于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建立固定效应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社会质量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社会质量的四个条件性因素均对居民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绝对收入、收入充足性、医疗保障等社会经济保障因素显著影响居民健康水平,而环境质量、社会安全没有显著影响。人际信任、社区认同、社会联系等社会凝聚因素显著促进身体健康,而系统信任与身体健康呈负相关。社会包容水平越高,居民的健康状况越好。自致成功性、主观向上流动等社会赋权因素积极影响居民健康,而形式化社区参与、抗争性政治参与赋权对健康影响不显著。
[43]Richard Pieper; Sakari Karvonen; Marja Vaarama.The SOLA Model: A Theory-Based Approach to Social Quality and Social Sustainability[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Volume 146 , Issue 3 . 2019
Sustainability is frequently discuss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3-pillar” model distinguishing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ility. However, sustainability is treated as a residual category without adequate theoretical conceptualization. As a consequence, we find a wealth of approaches and models proposing a wide range of social indicators on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levels, both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While this diversity is fruitful given the range of social sciences involved and the diversity of social issues and social policies, communication between approaches and comparison of results is hindered by the lack of a common framework. The SOLA model offers an interdisciplinary, multi-level and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or meta-model structured by five modules (human ecology, 3 levels of social systems, ethical quality standards) which conceives social sustainability, social qua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terms of evolving systems theory. We argue that the meta-model can facilitate systematic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approaches, bridge the gap toward natur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and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indicators. More specifically, two social indicator profiles are proposed to capture the divergence between two competing approaches to social sustainability: the social quality approach and the social capital approach. The focus in this article is on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model and on conceptual issues of social sustainability and social quality. The model is based on an extensive review of alternative approaches. It is empirically validated in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in social and health care, and applied in on-going research on inclusive social policy.
[44]詹国辉,张国磊.政府质量走向社会质量:社会治理的转型逻辑[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 ,21 (05)
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治理正面临着结构性流变之风险,社会治理的转型已成为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现实命题。社会治理从传统模式向新模式的转型过程所映射出的行动逻辑是从"政府质量"转向到"社会质量"。前者强调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指标的递增;而后者凸显社会福祉的提升。这一转型逻辑彰显了"社会性"的主体功能,映射了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生互构共生关系,同时这亦有效契合当下风险社会治理的时代主题。事实上,以社会质量为核心的社会治理模式内在本质要求建构出"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的内容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坚持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核心原则,凸显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转型中的作用,意在型构出一种可持续的社会治理长效图景,力图实现社会整体性福祉的提升,旨在进一步提升转型期的社会治理质量,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45]袁书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的指标构建——基于社会质量的条件性因素[J].中国青年研究 . 2019 (08)
农民工城市融合是多维度的,不仅需要农民工个体的不懈努力,还需要城市社会为其提供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条件。本文根据社会质量理论,从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四个维度构建了新生代农民工政策层面和个体层面的城市融合指标体系,既包括他们的客观状态,也包括他们的主观感受。该体系可以用来衡量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合过程中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是否达到平衡,从而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提供政策参考。
[46]徐延辉, 龚紫钰.社会质量与农民工的市民化[J].经济学家 .?2019 (07)
文章基于"社会质量视角下的农民工市民化研究"问卷数据,从社会质量视角审视我国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数据分析发现,厦门、深圳、苏州、东莞四城市农民工总体市民化进程指数为0.563,达到"半市民化"水平,而包含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社会增能四个维度的社会质量是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具体影响方式上,社会经济保障水平越高,农民工市民化水平就越高;社会越是团结,即农民工社会信任水平越高、越是具有利他主义倾向,其市民化水平就越高;社会包容程度越高,即农民工感知到的社会歧视越少,社团参与越积极,其市民化进程就越快;社会增能水平越高,即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和相信依靠后天努力能够改善生活的预期越积极,农民工市民化水平就越高。文章据此提出了推动农民工有序实现市民化的路径构想。
[47]王景荣 张娣.社会质量理论视角下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 ,36 (03)
从构成社会质量理论的四维度来看,当前乡村可持续发展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乡村环境污染影响了社会质量的经济保障机能;"熟人社会"衰落影响社会凝聚力;乡村社会排斥现象制约了乡村社会的包容性发展;乡村主体参与的局限性阻碍权能的实现。应以提高社会经济保障机能为基础,以加强社会凝聚力建设诚信社会为重点,以减少社会排斥为桥梁,以实现村民增能和赋权为最终目标,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
[48]Muhammad Yasir Ali;?Ka Lin.Social Quality Measurement and Perceived Social Quality: The Case of Peshawar, Pakistan[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Quality. Volume 9 , Issue 1 . 2019. PP 75-93
这项研究调查了社会质量和感知社会质量地图之间的差异。利用从巴基斯坦的一个著名城市白沙瓦收集的调查数据,我们根据受访者的收入、教育、年龄和性别,比较了从受访者那里获得的一般和感知的社会质量地图。通过这种比较,本研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揭示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一些政策启示。对社会质量地图的客观和主观愿景的分析可以支持关于社会质量的建构主义观点,更重要的是,根据社会中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将我们的观点纳入所认为的社会质量地图的多样性。
[49]Ren Liying;?Zou Yuchin.Public Evaluation of Society in China: The Social Quality Approach[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Quality. Volume 9 , Issue 1 . 2019. PP 51-74
This study employs the social quality approach to analyze public evaluation of society in China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2017 Chinese Social Survey. It includes both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survey indicators of the conditional factors of social quality, namely, socioeconomic security, social cohesion, social inclusion, and social empowerment,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Regression results reveal most of these indicators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overall evaluation of society though with different explanatory power. This study not only helps understand how Chinese people evaluate their society but also calls attention to further improve social quality indicator system.
[50]黄永亮.中国“90后”青年的社会质量评价研究——一项基于2017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分析[J].青年研究 . 2019 (03)
"90后"群体由于其独特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经历,对当前社会发展质量有着自己的评价标准。基于2017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数据,对我国"90后"群体的社会质量评价状况进行了研究,并分析"90后"青年人群与非"90后"人群对社会质量的不同维度在其社会整体发展质量评价中的影响效应的差异性。研究发现:"90后"群体对社会发展质量的评价低于社会平均评价水平;"90后"群体和非"90后"群体在社会质量各维度对其社会整体评价的影响效应上存在一定差异。社会凝聚维度的社会信任和社会赋权维度的外部效能感对"90后"社会质量评价的影响效应要强于非"90后"群体。
[51]丛玉飞.从社会质量视域推进东北地区社会治理创新[J].法制博览 .?2019 (12)
振兴东北的背景下,社会治理所彰显的发展质量意蕴渐被重视,近年兴起于欧洲并引入中国的社会质量视角可为各级政府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开拓崭新的视野,这对于现行的东北地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无疑具有深刻影响,新时期东北地区的社会治理创新应与社会质量相结合,在个体实现与社会发展互动统一的视域里,以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为核心内容,秉持社会质量取向尝试建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
[52]詹国辉.社会质量与治理有效的互嵌:乡村振兴战略在地化实践的耦合性议题[J].兰州学刊 . 2019 (02)
如何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性已成为新时代下"乡村振兴"战略在地化实践的重要现实课题之一。文章通过建构乡村治理中的社会质量框架,强调乡村的"社会性",架构出"制度支持—行动者—结构要素"的三维理论图谱。乡村内部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相互嵌入使得耦合性制度支持得以型构;行动者的演化与博弈催生了乡村治理新结构;而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社会赋权等结构要素为乡村治理质量提供了可评价的指标维度内容。"制度支持—行动者—结构要素"三维理论体系互构共生,为乡村治理有效性命题提供了新的诠释框架,进一步凸显乡村社会福祉的整体性提升,以期有序提高乡村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53]崔岩,黄永亮.中国社会质量研究——不同阶层社会质量评价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9 ,49 (02)
社会质量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末被欧洲学者提出后,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积极响应。近年来,国内学者也纷纷对其展开了相关研究。当前我国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不断扩大,社会公众的主要需求也从传统的物质需要逐渐转变为对高质量社会政治生活的需要。要满足这种新的社会需求,就需要加强对当前我国社会质量的研究,通过实施有效的社会政策促进社会质量的提升。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7的调查数据,实证研究发现社会下层的需求及其对社会整体发展评价的标准与社会中上层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社会凝聚和社会赋权对中上层群体的社会整体评价有着显著影响,而社会经济保障和社会包容则对社会下层群体的社会整体评价有着显著影响。
[54]同春芬 丁芬.国内社会质量理论研究综述[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 2019 (01)
自21世纪初社会质量理论引入中国以来,国内学术界对该理论的关注度就不断提高。社会质量理论的引入契合了我国新时代重视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关注社会质量的概念及内涵、主要内容、功能价值和本土化应用等主题。尽管已有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仍存在着指标体系的系统性不足;案例研究的深入性不够;学科之间的交叉性欠缺等问题。未来的研究应该基于整体性思维构建本土化指标体系;扩大个案选取的范围;加强学科融合。
[55]卢小君,韩愈.中国城市社会包容水平测度——以48个城市为例[J].城市问题 . 2018 (12)
立足社会质量理论,借鉴和修正社会包容的测量指标体系,从公民权、劳动力市场、服务和社会网络四个方面对社会包容水平进行了测量。在此基础上采用8省48个城市的调查数据,探讨了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城市的社会包容水平。结果显示,我国城市社会包容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社会包容水平整体不高,且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和户籍性质差异。据此,应通过顶层设计,实行更加包容的社会政策,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以促进社会包容水平的提升。
[56]任莉颖.社会质量测量与公众社会评价[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32 (06)
社会质量理论在中国应用的首要任务是构建本土化的社会质量指标体系。本研究基于2017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选取公众对社会的总体评价为准则变量,分析了我国社会质量部分微观指标的准则效度。结果显示,社会质量在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融合和社会赋权四个维度上的多数指标与公众社会评价显著相关。模型中公众总体评价变量大约一半的变异可以被这些指标解释,并且主要贡献来自于包含在各维度中的社会评价指标。这意味着该社会质量指标体系在整合专家的评估和公众的评价上有较好的平衡。本研究结果同时有助于理解公众社会评价的构成要素,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提供较为系统的建议。
[57]龚紫钰.社会质量与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J].青年探索 . 2018 (05)
基于CSS2013抽样调查数据,从社会安全感、社会情绪和环境意识三方面考察了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现状,并探讨了社会质量对社会心态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整体上处于积极健康状态,正向社会心态是共识;社会质量是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重要影响因素。具体而言,社会经济保障水平越高的个体,其环境意识越强;社会凝聚对三类社会心态都有显著影响且作用方向一致,即社会信任有助于积极社会心态的产生,而对社会冲突的感知则会催生消极社会心态;社会融合对社会安全感和社会情绪有显著影响;社会赋权对三类社会心态的影响方式存在差异。据此提出通过提升社会质量优化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政策路径。
[58]莫思凡1,XUE Zheng.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域社会质量基本认知及评价指标体系[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8 ,39 (08)
通过实地调研与访谈,获取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居民对于社会质量内涵和概念的本土化理解和现实体验,借助成长于西方的社会质量理论解释和分析中国本土的社会发展质量问题。以新发现理念为价值牵引和规范性因素,构建以社会活力、社会融合、社会认同、社会生态、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为内容的本土化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满足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为衡量社会发展状况提供新的视角和维度。
[59]崔岩,黄永亮.中国社会质量指标指数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8 (04)
随着社会的发展,单纯依靠GDP指标不能准确衡量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因此国内学者借鉴欧洲社会质量理论,对中国社会质量状况进行研究。社会质量理论及其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是实现对社会发展水平进行科学、系统的测量。由于国情不同,我们不应当完全照搬欧洲社会质量的研究范式,需要对社会质量理论指标体系进行本土化研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建构中国本土社会质量指标体系,实现对社会发展质量的科学评价。
[60]徐延辉, 龚紫钰.社会质量:欧洲议题与中国走向[J].南京社会科学 . 2018 (07)
社会质量理论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已从最初直接关注欧盟事务转向可持续发展等更具全球性的议题。虽然社会质量理论具有理论体系完整、经验研究和政策研究并重等优势,但是将一个起源于欧洲的社会发展理论运用于中国社会建设研究,在指标调适、本土化创新和实际应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局限性。为了进一步提升社会质量理论的效力,在学术研究层面可以将生长于中国的本土社会质量理论与发端于欧洲的社会质量理论对接;在实践层面,可以将社会质量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和统计年鉴,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入社会质量内容。
[61]薛筝.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质量评价思路探讨——基于社会质量的视角[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 2018 ,31 (03)
城市现代化是现代化过程在城市范围的直接和具体体现,对于完善城市建设,提升市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质量理论作为来自西方的社会发展理论,能够为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质量的评价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分析框架和具体指标选取参考,因而可以在结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前提下加以借鉴和运用,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做出贡献。
[62]彭艳辉.教育和户口如何影响社会信任 社会质量视角下的实证分析[J].市场观察 . 2018 (06)
本文通过对社会质量相关理论和社会信任相关研究的回顾,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CSS2015年的调查数据,利用ologit模型,从户口、受教育程度以及收入三个角度来分析其对社会信任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户口是农村居民的社会信任要明显高于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其社会信任水平越低;收入越高的人,其社会信任水平同样越低。
[63]Holman Daniel; Walker Alan.Social Quality and Health: Examining Individual and Neighbourhood Contextual Effects Using a Multilevel Modelling Approach.[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Volume 138 , Issue 1 . 2018. PP 245-270
Social quality focusses on the nature of 'the social', arguing that people are realised as social beings through interacting with a range of collectives, both from the formal world of systems and the informal lifeworld. Four conditional factors are necessary for this to occur, which at the same time are assumed to influence health and well-being: socio-economic security, social cohesion, social inclusion and social empowerment. In this paper we test the utility of social quality in explaining self-rated health as a response to arguments that the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SDH) framework often lacks a theoretical basis. We use multilevel models to analyse national English and Welsh data (the Citizenship Survey) to test for both individual- and neighbour-level affects. Our key findings are that (1) neighbourhood contextual (cross-level) effects are present with respect to collective action, personal trust, cross-cutting ties, income sufficiency, and income security; (2) measures of national, community and personal identity as indicators of social cohesion show clear associations with health alongside more common measures such as trust; (3) the security aspects of socioeconomic determinants are especially important (housing security, income sufficiency, and income security); (4) social rights, including institutional rights but especially civil rights have effects of particularly large magnitude. Social quality offers a theoretically-driven perspective on the SDH which has important policy implications and suggests a number of promising avenues for future research.
[64]陈静,赵新光,韩雨新.社会质量视域下精准扶贫的理念和机制创新探索[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5 (02)
社会质量导向的社会建设旨在消解组织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冲突,增进个人福利和发展潜能,倡导人的尊严、民主、社会公平和社会团结。社会质量视域下的精准扶贫是蕴涵社会教育、社会创新、社会动员和社会整合,全民参与的社会创新发展机制。在充分发挥精准扶贫社会给付功能的同时,增强其社会规制功能,提升贫困群体的社会责任和参与意识。精准扶贫的理念和机制创新应以人的发展为核心,通过地区产业发展,走城乡资源互补和乡村内源式发展道路,增强村落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传承,在实践中构建"扶贫"与"扶德"并重、"保障"与"治理"兼顾的扶贫政策体系,通过致力于社会质量的提升走可持续脱贫发展道路。
[65]李全利.社会质量视角下的地方政府民生治理现代化研究[J].兰州学刊 . 2018 (02)
民生治理既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实现群众基本权利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保障。打造地方政府特色民生工程要具备完善的经济保障和广泛的社会参与,融入社会治理机制并最终实现民生治理现代化。社会质量理论中的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融合及社会赋权四个指标体系不但能够用来评价民生发展的问题与不足,还能够用来指导民生治理的现代化走向。以重庆市涪陵区为例,分析地方政府民生工程建设问题,从社会质量的角度探索民生治理新模式。实现民生治理现代化,首先要建立多元化的民生资源长效供应机制,为民生工程提供经济—社会保障;引入"共享发展"的现代化治理理念,增加民生治理的社会凝聚力;建立民生职能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全面增强民生治理的社会包容性;打造民生工程公民治理模式,增强民生治理的社会赋权力度。
[66]Ka Lin; Hua Li.Mapping Social Quality Clusters and Its Implications[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Volume 134 , Issue 2 . 2017. PP 403-419
Comparative studies of social quality (SQ) are intricately entangled with social indicators for conducting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social reality. Thus, how to utilize and compare the data of social indicators constitutes a crucial issue for SQ comparisons. Since social quality studies possess a strong synthetic feature of analysis, the convenient method of indicator studies by listing score ranking by country seems insufficient to meet the research needs. This study will explore a new way of performing SQ comparisons through a measure of mapping that compiles a different SQ profile and elucidates its clustering effect. Through utilizing World Value Surveys, we present data on SQ-related issues from this database and analyze them through a new technical design. In this way, we identify three SQ clusters and providing some explanations about the rationale of this classification, through which the particular method of SQ analysis and their policy implications are demonstrated.
[67]王莹莹 毕志润.社会质量理论视角下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研究[J].高考 . 2017 (30)
本文基于社会质量理论,对河北省A镇进行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分析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现状并进行成因分析,研究发现由于地方经济落后及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等原因,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医疗保障、精神慰藉、老年福利和权益保护等需求方面存在较严重的供需失衡。最后立足于A镇,从政府、社会和家庭等责任主体出发,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68]张新文,詹国辉.乡村建设、社会质量与政府角色[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7 (05)
代性的不断渗入,传统乡村社会趋于解构之迹象,然其新的村社结构尚未健全,乡村社会建设面临现代性的反掣困境。乡村社会建设的历史演变轨迹映射出"社会性"的主体功能,彰显出了追寻乡村社会质量的时代特征。社会质量理论意在诠释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动力,凸显"社会性"的主题。而以社会质量为核心的乡村社会建设无疑会助推传统乡村建设模式的解构,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正确处理好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主体关系,以期提升乡村社会的整体性福祉。在此过程中,亦不可忽视基层政府在乡村社会建设中的"有限"角色之作用。将提升乡民社会福祉为导向的社会质量嵌入到乡村社会建设,益于建构出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的乡村社会,显现建设"美丽乡村"之可能。
[69]陶诚 施哓玉.从他人经验到本体感悟:社会质量视角下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探究[J].统计与管理 .?2017 (09)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是大学生在遵循自我评定的基础上,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高低不仅关涉他们的生活体悟和生命质量,也关涉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对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进行了综合的评述。一方面是综述他人研究下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另一方面是以社会质量的视角,从大学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贡献社会等方面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做出新的理论尝试。
[70]王丹.社会质量理论:精准扶贫发展的新视角[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38 (07)
精准扶贫是我国当前解决贫困问题的一种新思路和新手段,其目标在于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社会中的每个个体能够有尊严的生活。社会质量理论包括建构性因素、条件性因素和规范性因素3组因素,分别对应人力资源维度、社会主体行动维度以及意识形态维度,建构性因素以人为本,将个体作为社会的建构者,强调个体的地位和作用,条件性因素以"环境"为本,强调个体自我实现和集体认同之间的良好互动,规范性因素以"价值"为本,强调公平公正和个体的尊严保障,将社会质量理论的3组因素和精准扶贫的发展结合起来,以构建性因素作为精准扶贫的立足点,条件性因素作为精准扶贫的现实要求,规范性因素作为精准扶贫的价值牵引,对促进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质量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1]张其久,孙丽霞,张耀娟.高校青年教师业务能力培养的途径——以社会质量理论为视角[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8 (04)
我国传统的高校青年教师业务能力培养方式存在"重管理、轻服务,忽视青年教师人生价值、长远发展,重视‘硬’实力,忽视‘软’实力培养"等诸多问题。社会质量理论从"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融入、社会赋权"等方面为我国高校青年教师业务能力培养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
[72]苏迪.社会质量价值取向:个体性还是社会性?[J].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 (06)
上世纪90年代,欧洲学者提出了一套社会质量的理论范式,对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近年来,社会质量的概念传入亚洲之后,也引起了亚洲学者的极大重视,人们开始逐渐放弃片面的社会发展指标,致力于提出一套以人为核心的、综合的社会发展理念。社会质量这个理论范式在欧洲学者的严谨论证下,已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为了修正以GDP为核心的片面发展观,欧洲学者提出以社会质量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指标体系,主张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但是这种放弃社会取向,在社会层面以内的要素进行的探讨,未必就能全面反映社会的进步状况和程度。本文认为社会质量的测量不能偏向一端,应该综合考虑人与社会内部各要素和社会整体的指标体系。
[73]刘梦林.社会质量视野下的社会政策模式研究[J].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7 ,32 (03)
近年来,中国社会政策进入改革时期,传统的以片面发展经济为导向的社会政策模式被摒弃,以提升社会质量为核心的政策模式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新亮点。与我国和谐社会发展理念相契合的社会质量理论被引入到我国社会政策模式改革中,本文在阐述社会质量理论内容与分析维度之间关系的基础之上,分析了构建以社会质量为导向的社会政策模式的必要性,进而探讨如何在中国构建这一模式。
[74]詹国辉张新文.现代性的延伸与社会性的本体要求——从理论体系考察社会互构与社会质量的契合性[J].学习与实践 .?2017 (06)
社会发展研究沿着现代性的脉络而延伸到"社会与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现代"既是个人和社会断裂的时代,亦是个人和社会共生共变的时代。文章通过梳理社会互构论与社会质量理论的理论框架,表明了以现代性为延伸的社会学理论发展必然需要嵌入到社会行动之中,社会性是其理论体系的本体要求,强调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是社会发展最终目标。由此证明了社会互构论和社会质量在"社会性"本体要求上达到了理论契合。
[75]Vyacheslav Nikolayevitch Bobkov; Nikolay Vyacheslavovich Bobkov.Searching for a New Way of Thinking about Society: A Noospheric Social Quality Orientation for Development toward Sustainabilit[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Quality. Volume 7 , Issue 1 . 2017. PP 73-91
The currently accepted global wisdom holds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and decisive challengefor humankind is to reach sustainable circumstances; societal, geophysical, and biophysical.However, there is little readiness to go beyond the inherited fundamental assumptions of a“modern industrial capitalist market society.” This is oriented on the commodification andmarketization of natur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for making profit. Seen from a Russianperspective,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is approach causes a destruction of sustainable livingconditions. The social quality approach, the Russian interpretation of quality of lifeapproach, and the noosphere paradigm of global societal development offer space forconsiderations that questions the dominant socioeconomic and financial societal practicesnot only on the phenomenological level. Instead, the authors name gnoseological,ontological, and axiological prerequisites of sustainable global societal development. Thiswill contribute to the wider and diverse debates on what can be called people’s humanisticsocialism.
[76]杨波.“社会质量”概念的源起、内涵及意义[J].社会科学动态 .?2017 (05)
"社会质量"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提升个人及社会的福祉为逻辑起点,于20世纪90年代在欧洲兴起的新型改革理论。"社会质量"不仅仅是一种新的理论范式,更是一种社会发展愿景,也是一种社会测评工具。其建构性因素、条件性因素和规范性因素,分别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社会质量"概念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下,作为一种新的视角,它重新界定了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之间的关系,将会对我国社会政策的制定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产生积极的借鉴意义,也将会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更多的思路。
[77]张新文,詹国辉.社会质量与社会发展的满意度是否关联?——基于江苏农村(2005—2014年)的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19 (03)
文章基于社会质量与社会发展的既有文献梳理,力图建构农村社会质量程度的计量模型,借助于江苏省2005—2014年的Panel Data,得以测算农村社会质量指标的变化及发展趋势,并比较了苏北、苏中以及苏南的区域差异。通过社会质量与满意度的OLS以及Logistic的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社会质量的四维度因子对农村社会满意度都存在显著影响,其中社会经济保障因子影响最高,降序依次为社会赋权、社会凝聚以及社会包容等因子。为此,通过建立健全农村经济保障网,增强社会凝聚导向的社会政策体系,构建包容性社会政策促进农村社会融合,创新社会公众的参与方式以实现社会赋权,可以改善农村社会质量,提升社会满意度,进一步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
[78]詹国辉,张新文.以提升社会福祉为导向的社会质量: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范式——基于西方文献的理论阐释[J].宁夏社会科学 . 2017 (03)
社会发展研究的传统范式囿于对既有发展模式的探究,社会质量作为学术概念及其理论观点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社会发展研究范式。社会质量的内涵及其理论分析框架有效契合了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本质,将讨论的焦点从传统发展模式转向更具民生内涵的质量评价与测度,从而保障了社会发展的关注点集中在全面提升人的福祉和潜能以及对共同体生活的参与上。由此认为,社会质量作为新的社会发展范式,有助于理解和诠释社会发展的公共政策意蕴和促进社会建设的中心议题。
[79]崔岩.中国社会质量研究 理论、测量和政策[J].社科文献出版社
近年来,国内逐渐兴起了对欧洲社会质量理论的讨论。本书在介绍欧洲社会质量理论的基础上,讨论了当前我国存在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并对公众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但对社会的评价和满意水平不高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本书还通过实证数据,对当前我国的社会质量进行了指标化评价,从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社会赋权四个层面讨论了我国社会质量的整体水平。
[80]张美玲.社会质量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城市低保服务策略研究——以广州市D街道为例[J].社会福利(理论版) .?2017 (04)
社会质量理论指出在提升公民社会福利状况的同时,需要着重发掘个人潜能,增加其参与社区的社会和经济活动机会。目前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较为注重经济救助,而较少作用于低保群体潜能发掘和社会融入的提升。在社会质量理论视角下,以社工与社区内其他组织、机构良好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基础,社工需要针对低保群体"个人—家庭—社会"三个层面,开展心理压力疏导、自我效能感提升和社会交往增强等专业服务。结合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在城市低保社工服务介入过程中,应明晰社工的角色定位、厘清社工与其他服务主体的权责界限、强化社工政策倡导的专业使命,透过服务型救助,协助城市低保群体最终摆脱贫困状态、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公民。
[81]高海珍.从社会质量看中国农村民生建设--基于“2013CSS”农村样本的分析[J].人口与社会 .?2017 ,33 (01)
通过对2013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2013CSS)数据的分析发现:在社会质量各个因素中,社会经济安全因子中的安全因子对农村民生建设具有显著的影响;社会凝聚中的社会信任因子与社会认同因子对农村民生建设具有统计显著性;社会包容中的社会不平等因子对农村民生建设具有统计显著性;社会赋权对农村民生建设不具有统计显著性。据此提出了加强农村民生建设的社会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