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质量微观指标用于测量个体“社会性”的发展,以及对于社会发展质量的主观认知和评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自2006年首次调查开始,一直关注中国的社会变迁,近两次调查聚焦社会质量主题,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调查数据资源。
社会质量宏观指标是从国家整体的角度,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进行综合分析,能够有效反映经济社会变化的规律性。社会质量指标体系的宏观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公开发布的统计数据,依据中国的社会质量指标体系进行设计、收集、整理。
中国的社会质量指标体系源于欧洲的社会质量理论,目的是实现对中国社会发展水平的真实、科学和系统的测量。该指标体系在欧洲和亚洲社会质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国情及已有的数据资源进行本土化,基于宏观数据和微观数据,形成围绕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四大因子的一级指标、21项二级指标和80项三级指标体系。
国内学者自2009年起对欧洲社会质量理论、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译介,对欧洲理论和指标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和本土化路径进行探索,并且尝试运用社会质量指标体系开展经验研究和政策研究。